作者本人 – Camera Obscura /cn A blog/magazine dedicated to phot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art Fri, 22 Jan 2016 13:24:3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4.5.2 孙彦初 /cn/2012/sun-yanchu/ /cn/2012/sun-yanchu/#respond Wed, 21 Mar 2012 20:38:59 +0000 /?p=4521 No related posts. ]]> 孙彦初 (14)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孙彦初的写作及摄影。

 

我第一次接触摄影是大概3、4岁的时候, 我的父亲是小学老师,他的一个同事,同村的一位老师,他有自己的暗房。那时候我应该还是在穿开裆裤吧。然后有一次他来给我们家拍全家福,还去河边麦田拍了一张我尿尿的照片。现在这张照片已经找不到了,但我对那张照片的印象特别深,还裁成了时兴的波浪纹花边。印象中似乎第二天照片就洗出来,那时候是八几年,感觉很神奇。这是第一次对照片、相机有认识,知道这是照相。

孙彦初 (15)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初中毕业后读了一年的中专。那是96年,当时的课程有文学、诗歌、音乐、摄影和书法。用的还是长城的单反,当时对此的兴趣还不是很大,就是给一台相机装一只胶卷拍拍同学,老师教一下你如何冲照片和做暗房。绒面的RC纸,裁一个花边的小样。那是第一次做暗房。

孙彦初 (13)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我中专上了一年就去了郑州。来郑州之后就开始跑广告方面的业务,因为要生存嘛。当时的薪水特别低,一个月150块钱,想多赚只能靠提成。因为我生性腼腆、性格内向,小时候见生人说话都脸红。广告跑了一年多,只做成了一单业务,还是在我辞职之后,以前洽谈的一个工厂的单子后来谈成了,然后我老师打电话说:“单子谈成了,还有你的提成,哪天过来拿吧。”那一次好像有1000多块钱。

孙彦初 (12)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那时候日子过得异常的窘迫。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带了800块钱,后来基本上再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什么的。虽然我姐姐也在郑州,但小时候倔强,也不太愿意去找她。我记着最艰苦的时候5块钱买一袋白菜,吃一个礼拜,每天水煮白菜。当时年龄也比较小,几个同学一起租个房子,然后想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挣一点生活费。

孙彦初 (11)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后来因为生活的窘迫,加上又冬天了,大家在出租屋里饥寒交迫,日子很难过。然后我们就商量这冬天怎么过,有同学建议去酒店撞撞运气。于是去酒店应聘,小伙子长的特别帅,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也能说,去见了下领班,第二天就上班了。那是十月份了,在酒店一呆就是一年多,端盘子那种,一个月三百块钱。后来因为我会写点字啊,做个条幅什么的,就因为这个我的工资拿到了400块。

孙彦初 (10)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再后来,有一年回家过年,知道了同村的一个爷爷辈的亲戚在外面是做影楼的,然后我就问他能不能给我介绍个这方面的工作,我小时候有点书法绘画的底子,这个东西是相通的嘛。对色彩的认识、构图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过完年之后,他就给我打了个电话,从那时候开始真正的接触职业摄影。那是1999年。

孙彦初 (9)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于是我从摄影助理做起,做了将近两年的助理。那时候的影楼都是台湾人在经营,他们经营的方式、理念是特别规范的。比方说你从见习助理升到助理,一级助理,二级助理然后见习摄影师,摄影师,特级摄影师这样一个阶层来分的,每个时期会有一个考核。还有培训、种子计划什么的。自己知道自己有那种才华吧,所以踏踏实实的做基本的工作、基本的练习,摄影的底子在那时候一点点的打下的。快两年的时候,有一次考核就考了我们全店第一名,考完我就说,我可以当老师了。

孙彦初 (8)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然后我就出来了,因为那时候觉着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了。全国各地来回跑什么的,在这期间我认识了一些介于做影楼工作室和自己拍照片的人,比如陈勇、端阳他们。有了这帮朋友,然后眼界就更开阔了。那时候还没有自己的相机。他们都有自己的相机,比如说萨留塔啊,哈苏啊这一类的。就是对摄影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热情,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肯向现实妥协的那种。肯定对我有一定的影响,大家经常一起吃饭啊喝酒啊,谈人生谈理想啊,这些东西。

孙彦初 (7)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不久以后,我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海鸥4B。当时让陈勇给推荐,他说135就不用上了,直接上120方画幅,对你的构图什么的都有帮助。于是我就买了那个海鸥4B,那是我的第一台相机。平时也开始拍一些黑白片了。当时是纯粹是喜欢这个东西,有拍摄的欲望。但是照片拍的好不好是另一码事儿了,那些照片基本都没有拿出来过。一些比较小品的东西。

孙彦初 (6)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有一段时间我和朋友在郑州一起做工作室,那一段时光是特别特别快乐的,有可能拿不到更多的钱,但下班之后喝酒聊天那种感觉,很畅快,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时候对摄影的概念就是一个热情,也没有看到过国内的国外更多的东西。圈子、眼界还是很小的。后来去外地做摄影师,也带着自己的相机,不过拍的少了。先后去了山西、陕西、东北等等,河南也跑了很多地方。

孙彦初 (5)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不久以后就上网了嘛,开始有互联网,有数码相机了。上网看一些色影无忌、江湖色等最早的一批网站,后来是fotoyard。

孙彦初 (4)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我的第二台相机是巧思,当时买它的最大原因是赵嘉(网名G2)出的《兵书十二卷》,讲器材的。他对这个相机有一个非常好的心得,对我的引导其实还是非常大的。比如镜头的配置,他的观点是,最好是一台相机配一个镜头就OK了,然后他会介绍国外摄影师的配置,打开国外摄影师的包一个28mm一个50mm一个35mm,要不就一个21mm一个35mm一个50mm,没有超过50mm镜头的,他会告诉你一个镜头的最佳配置是怎样的,两个镜头的最佳配置是怎样的,一直到五个镜头的最佳配置是什么样的。他对袖珍相机像康泰时T3、G2,理光GR1,禄来35这类的相机有一个写的比较神奇的评测和使用感受。在网上看完这个之后我就决定买巧思了。然后在蜂鸟上搜,看到一个二手的,很新,4500元,还能承受吧,两个月工资。因为当时对网上交易还不是特别信任。于是我就从安阳坐车到保定。卖家是保定的,还请我们吃了个晚饭,很愉快的交易,回到安阳都凌晨三四点钟了。买到相机之后就疯狂的拍吧。那一年是2004年。

孙彦初 (3)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更多消息请参阅孙彦初的个人网站。

孙彦初 (2)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孙彦初 (1)
© 孙彦初
Please visit 孙彦初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
/cn/2012/sun-yanchu/feed/ 0
他们, 张晓 /cn/2010/tamen-zhangxiao/ /cn/2010/tamen-zhangxiao/#respond Thu, 17 Jun 2010 19:30:16 +0000 /?p=4516 Related posts:
  1. 与陈小枚的访谈
  2. 与马蒂的访谈
]]>
张晓 (4)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张晓的写作及摄影。

 

我的这些照片都是在重庆拍摄的,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四年多。我在一家报社做摄影记者。每天上班的时候我通常都是带着两个相机:一台数码相机,用来拍报社需要的新闻照片;另一台是胶片相机,用来拍我自己感兴趣的照片。做为一个摄影记者,我每天都在这个城市穿梭,这些照片也就是在这样来来回回的路上产生的。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把这些照片当成一个系列在拍,只是看到我喜欢的场景和人就拍一张。随着底片拍的越来越多,把越来越多的照片放在一起看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继续拍下去的,就这样,我拍了三年多,一千多个胶卷。直到我辞掉工作离开这座城市。

张晓 (10)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在中国,每年有几亿人在异乡打工,像他们一样,我也是一个漂泊他乡的外来者。重庆位于中国的西南,而我的家乡则是在两千公里之外的山东烟台。我每年只能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一次。在中国每年春节有几亿人口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了全家团圆大规模集体迁徙,由南到北,自东至西。我们时常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迷失,哪里才是我的故乡。缺乏归属感,或许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内心里的集体困扰。

张晓 (9)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像是一个永不完工的大工地。中国也正在加快步伐紧跟全球化的大潮流。这一切也不出意外的体现在重庆这座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上。同时,重庆位于三峡大坝的上游,受三峡工程的影响十分巨大,随着大坝蓄水水位的一次次的升高,江水已经淹没了重庆市的数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区县。而在经济方面,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又是三峡工程的最大受益者。这双重的影响使得重庆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张晓 (8)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一群非常普通的人,普通的市民,普通的打工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凡生活,朝九晚五,加班,放假。但是照片中的他们却如此的离奇与荒诞,他们仿佛是从天而降,与众不同。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他们原有的生活,不管是变得更好或是变得更坏,毫无疑问这更改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中国只用了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便走完了发达国家三百年走过的道路,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过程。在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许多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也被颠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习性受到了冲击。而习惯于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家乡、生存在他们熟悉的环境的中国人,则不得不像候鸟一般在不同区域间迁徙。

张晓 (7)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很多看过我照片的人会问,照片里的人是你的朋友或是亲属吗?其实我并不认识他们,他们只是与我擦肩而过的路人。但我并不觉得他们陌生。因为我和他们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我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在他们身上我会看到我自己的影子。当我与他们擦肩而过或是眼神交汇的瞬间,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我总是与他们不期而遇,在我工作的过程中,在我走路的过程中,在我生活的过程中……

现在看来很多场景是注定要与我相遇的。以前经常会因为错过了一个场景而懊悔不已,甚至会影响到这一天的心情。现在的我是一个习惯于顺其自然的人,对生活对摄影都是如此。我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不喜欢去干涉或者安排我照片中的人物,不想去打扰他们。但是就在一瞬间,我总能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一面,这就足够了。

张晓 (6)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一座城市的气质毫无疑问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人们的一举一动又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我热爱重庆这座城市,从地理环境来看,重庆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座建造在山上的城市,城市中很少有平坦的道路,所以重庆又称“山城”;同时重庆又有两条大江穿城而过,冬天的时候江面总是泛起浓雾,雾让这座城市显得十分性感。我喜欢在有雾的早晨走在江边,雾中总是带着些许忧伤的气氛。山,水,雾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在这犹如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座中国人口最多的现代大型工业城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得以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晓 (5)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对于我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帮助,首先这个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我始终在路上的状态,每天的工作中我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经历,这些都丰富了我的阅历。同时在工作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奇怪而又很有意思的事情和场景。

张晓 (3)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还有一部分照片是与我在报社的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新闻现场。像第五张照片,那是一次交通事故,一辆装有化学物品的卡车翻车后开始泄露,穿着防化服的消防队员正在处理现场,他们那刺眼的黄色衣服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演出。再比如说第八张照片,那是一个很有趣的新闻现场,一个农民自己发明了一艘飞艇,他要在记者们的见证下进行试飞,临近的居民纷纷赶来观看,人们将飞艇团团围住了。其实,重要的不在飞起来。

这是个并不真实的世界,我喜欢他们,他们在某个时刻的状态已经超越了现实的自己,像是在梦境之中梦游。我拍照片的时候很少和他们对话,只是眼神的交流,更多的时候是迅速按下快门,快门声伴随着刺眼的闪光灯直射过去,他们这才如梦初醒地诧异的看着我,等他们回过神来,我已经匆匆离开。因为他们的眼神很多是我所不敢面对的。我像是在逃避,正如逃避镜子中的我自己。

张晓 (2)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现实的生活总是疼痛的,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使得他们内心的压力也日益陡增。或许他们由此而产生心理疾病的威胁已经超过生理上的疾病。倒是沉醉在梦境之中之后,没有了疼痛,只有麻木。是我将他们惊醒,从美梦中把他们吵醒。但醒来之后还可以继续沉睡,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我愿意与他们一起梦游,因为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

在他们身上不光能看的你的影子,我的影子,还能看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子。他们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继续梦游吧,在醒来之前,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离奇与荒诞的。

 

更多消息请参阅张晓的个人网站。

张晓 (1)
© 张晓
Please visit 他们, 张晓 for the full size image.
]]>
/cn/2010/tamen-zhangxiao/feed/ 0